舞蹈诗剧《杨家岭的春天》:从延安走来 为人民而舞
《杨家岭的春天》:一场关于文艺觉醒和艺德修养的舞蹈盛宴
在民族危亡的呐喊声中,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。在杨家岭,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,文艺工作者转变创作观念,走向人民大众,走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。原创舞蹈诗剧《杨家岭的春天》正是以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背景,以舞蹈的形式演绎了那段光辉的历史。
舞画联袂再现经典
《杨家岭的春天》以延安木刻版画为创作灵感,将版画中的场景一一搬上舞台。剧中,劳动人民在烈日下拉纤打水的场景出自《抗旱》,老妈妈给文艺工作者挑水吃的身影出自《挑水》,慧儿拒绝包办婚姻的情节来自《马锡武调解婚姻诉讼》和《妇纺小组》,战士们踏过人桥的画面则出自《当敌人搜山的时候》和《人桥》。
这些版画作品与舞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赋予了静态画面丰富的生命力。在舞蹈语汇的选择上,《杨家岭的春天》以中国汉族秧歌、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为基础素材,既贴近百姓又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气势。
以舞入画,以画代舞
《杨家岭的春天》不仅将版画中的场景搬上舞台,还将版画的技法融入到舞蹈中。例如,在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苦环境时,舞者们用大开大合的动作,张扬的力量感,仿佛复刻了《抗旱》中的人物形象。
除了肢体语言,舞台上的道具和设计也充满了版画元素。比如,舞台上巨大的宝塔山背景,就取材于版画《杨家岭》;而现代版画《杨家岭之春》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入剧情,更是为舞美增添了亮点。
更是一堂艺德修养的培训课
《杨家岭的春天》不仅是一部舞蹈作品,更是一堂关于艺德修养的培训课。剧中,音乐家、舞蹈家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生活,体验到了人民的深情和滋养;戏剧文学家在基层工作中发挥才智,赢得人民的信任与喜爱;版画家在鲁艺的熏陶和战火的锤炼下,成为以笔为枪的文艺战士,与人民生死与共。
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表演,展现了艺术家思想转变的过程。在第一篇章“厚土”中,音乐家原本洁白的衬衫被汗水浸透,体现了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;版画家在排演前充分学习版画内涵,通过身体动作将历史故事转换为戏剧化的场面。
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,甚至连102岁的女高音歌唱家孟于都表示:“年轻演员们跳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!”
好作品是一次次磨出来的
从首演至今,《杨家岭的春天》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。剧目在结构、衔接和细节方面都作出了精心的打磨,使得作品更加成熟和完善。例如,首演时四位艺术家分别出现在四个篇章中,各篇章相互独立,此次演出则将结构调整为“厚土”“破晓”“永生”三个篇章,每个篇章都承载了独立的叙事任务,戏剧脉络更加清晰。
此外,剧中还增加了“版画系学生”的角色,与每一篇章串场出现的“小战士”形成时空交汇,令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回响。
经过不断的打磨,《杨家岭的春天》已经成为一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。它不仅向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大师们致敬,也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关于文艺觉醒和艺德修养的历史。